0931-8276785
13965522023
7月10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团循着创新驱动的强劲脉搏,走进陕西汉中南郑区,深入固达数控(汉中)有限公司开展实地探访。 在固达数控
7月10 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团循着创新驱动的强劲脉搏,走进陕西汉中南郑区,深入固达数控(汉中)有限公司开展实地探访。
在固达数控(汉中)有限公司的过渡厂房里,浅绿色的耐磨塑胶材料在工匠的铲刮下泛着微光。装配工人王宝鑫弓着腰,手中的刮刀在机床导轨面上反复游走,留下细密的刀花——这是保证机床精度的“刮研工艺”,能让接触面在一平方英寸内均匀分布25个点,误差控制在0.005毫米内。“德国、日本的高端机床,离了这手艺也玩不转。”这位曾在汉川机床厂干了20年的老匠人道出行业秘诀。
2024年2月,这家从东莞北上的企业在汉中正式投产,带着12年深耕工业母机的积淀,成为陕西装备制造领域的新势力。如今,7500平方米的过渡厂房里,六轴四联动镗床、数控龙门铣床等设备正加紧装配,年产能300台的生产线年建成的二期厂房,将把产能提升至500 台,产值瞄准3亿元。
“和欧洲百年企业比,我们还是‘小朋友’,但论加工效率,咱不输。”固达数控技术总监兼制造总监黄永锋指着一台五轴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工作台面上的叶轮状工件正被精准切削。这台五轴联动设备能一次装夹完成所有工序,核心部件如电主轴、旋转工作台等核心功能部件全由企业自主研发,“高刚性、重切削是我们的底气,客户加工时刀具磨损小、精度高、效率能提30%。”
12年成长,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拿下28项发明专利、13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华东工厂,其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能实现自动量测、分中、对刀、进刀,让传统机床依赖人工量测、计算的痛点成为历史。更关键的是,通过“纯国产配置 + 自主软件”,一台数控机床售价可低至25万元,比进口设备便宜近一半,每年 400-500 台的国内销量,印证了市场的认可。
“海外市场已占三成,欧洲客户也认咱的精度。”黄永锋透露,产品已打入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手机模具加工等民用场景更是常见其身影。
选择落户汉中,黄永锋有自己的算盘:“这里藏着‘宝贝’——原来汉川机床、汉江机床厂培育的技术人才,不少留在本地,我们来了,他们就不用背井离乡。”王宝鑫就是其中之一,“外面待遇虽高,但能在家门口干老本行,踏实。”
对地方政府而言,这更是一场“精准招商”。“去年 7 月第一次接触,3个月内市、区领导 6次南下东莞。”汉中市南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康荆波回忆,看中的正是固达的技术实力与汉中的人才积淀。作为“宝汉片工业母机集群”的重要一环,当地计划用160亩土地打造产业链小集群,“上游配铸件、钣金厂,中游做整机,下游对接中航工业等巨头,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
目前,园区已启动11000平方米二期厂房建设,地基深挖2米、加装减震槽,就为适配高端机床的精度要求。“新厂房要上恒温车间,未来生产的中高端设备,能直接服务西北的能源、军工企业。”黄永锋眼中,汉中的区位优势正逐步释放。
在汉中,工业母机的基因早已深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汉江机床厂、汉川机床厂曾是行业标杆,培育出大批技术骨干。如今,固达的车间里,既有像王宝鑫这样的老匠人,也有陕西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领衔的研发团队,“老手艺 + 新科技” 的组合,正在续写传奇。
“国家提倡产业升级,中西部还有大量老设备、传统加工工艺等着替换。”黄永锋望着正在调试的龙门加工中心,语气坚定。我们这种类型新产品中还有最大加工长度达20米的设备,未来将服务于西北的重型机械制造。而在更远的规划里,企业还将向柔性生产线、智能化方向突破,“争取让‘汉中造’在并跑路上再快一步。”
车间里,刮刀与金属的摩擦mile米乐m6声、机械臂的运转声交织成曲。这声音里,有老工业基地的坚守,更有中国工业母机突围的决心。
上一篇:娄底:慧创职校打造“特种作业之家”赋能特色经济
下一篇:2024上半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经济运行情况_行业观点_中钢网
Copyright © 2024 米乐机电产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陇ICP备20001439号 网站地图